2005年8月2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打开防治艾滋的另一道门
本报记者 陈卓 文/摄 实习生 孙佳 通讯员 施水泉

  8月13日下午,我省第一个由同性恋志愿者组成的同伴教育组织——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成立。据悉,一方面,卫生管理部门将在预防艾滋病的技术上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该组织将协助卫生管理部门在同性恋这个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中进行防治干预。
  同伴教育组织的成立,是一种抗击艾滋、人文互动的高调形式;而在法律层面,也已经有专家给予了同性恋者防治艾滋和权益保障的特别关注。
    
  互动:蓝色小卡片和8件事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艾滋病目前虽无法根治,但可以预防和延缓发病。重要的是,需早期了解自身的感染状况、及时治疗和采取预防措施。您想了解更多的艾滋病知识并得到更多的帮助(包括免费检测)吗?请您与我们联系。”“任何人收到这张卡都不会尴尬和反感,因为它设计得很人文。”在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副所长陈树昶把卡片递给记者看。
  这是张蓝色卡片,封面上没有任何字迹或标志,打开后才知玄机藏得巧妙。“联系卡”,是它朴素的名字;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还有联系医生、电话号码,甚至标出了地址示意图和附近公交线路、站名。
  据了解,防治所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到同性恋者聚集的地方分发这张卡片,希望以此作为与同性恋者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自然的方式。近年来,杭州市疾控中心把男同性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作为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在卡片分发1年多来,很多工作同时展开。“外展服务(outreach)”是他们开展得比较有特色的工作,与坐等上门咨询的方式不同,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到同性恋者的聚集地开展服务。当然,工作方法特别讲究。每周五晚,防治所的专家还会到同性恋者聚集的酒吧分发宣传材料或进行现场检测。
  现在,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成立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能收到实效。省卫生厅副厅长杨敬表示,同性恋者的圈子非常隐蔽和敏感,而民间同性恋关爱组织对这个圈子相对熟悉,能更好地干预他们的高危行为。
  目前,全国除杭州外,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南京、西安、北京、成都、重庆、武汉等都出现了类似的同志工作组。
  杭州的同志爱心工作组目前打算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做好8件事。其中,“同伴教育”、“自愿监测”、“绝对保密”是关键词——发展更多的志愿者,让有关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他们对同伴进行教育,以滚雪球的方法,使这个组织里的所有志愿者和同性恋者)都得到教育;帮助同性恋朋友进行艾滋病自愿监测;若发现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动员其到疾控中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进行专门咨询,专业人士会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商讨各种实际问题……
  这8件事中,还有一件蛮贴心:开通男同性恋情感热线,每晚7点半到10点,提供个性化帮助和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平台。据了解,在13日的那次专家授课之后,100多名同性恋志愿者中有32名做了HIV检测,结果全部是阴性。
    
  认知:不是疾病,渴望感情
    私营业主Y,事业有成,妻儿安康,可他不快乐。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者,始终在自问自答中寻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有一次,他在另一个城市的一间浴室里,看中了同性伙伴X。两人一见如故,到宾馆开了房间。可是第二天一早,Y发现他的钱包不见了。那一刻,Y差点崩溃,他不相信自己的真心遭到了背叛。
  虽然没多久X又回来了,拿着那分文未动的钱包;虽然他俩谁也没有再提起钱包的事情,但这段经历让两人之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隔阂。
  “我觉得感情受到了欺骗……”在打来电话咨询时,Y泣不成声。他说,如今在自己的公司里,他也有几个“心仪”的年轻男同事,但始终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像Y一样,很多同性恋者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无法有最终结果,往往以悲剧收场;如果遇人不淑,还可能遭到勒索敲诈或被主流人群察觉。
  有关专家调查发现,同性恋男性相对异性恋男性更少与女性结婚。一半以上的同性恋男性中止自己的婚姻,是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行为。但是,依然有很多同性恋男性选择婚姻,因为他们与一名异性结婚,可以摆脱父母、亲友等对其婚姻状态的关心;然后寻找不同的借口离婚,为了可以方便与同性接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几千年,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人;但是,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恋者依然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社会的灰色地带,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不过,近年来,无论是医学还是社会认知,对同性恋的认识都日渐清晰,还其原来面貌。2001年4月,我国新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剔除,这就意味着,同性恋不再被视为是一种疾病。
    
  调研:从高危人群着手预防艾滋
    另一方面,同性恋者在艾滋病防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张北川教授,是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也是男同性恋群体艾滋感染研究的权威人氏。他的调查表明:同性恋者当中蔓延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异性恋和他们的妻子,向普通人群蔓延。“所以说对同性恋人群的艾滋干预,最后受益的是普通人群。”
  而另一个让同性恋人群艾滋感染率高的重要原因,是无保护的性行为。由于男同性恋间的性行为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的充血损伤,艾滋病病毒可通过破损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杭州市疾控中心的相关专家专门进行过一次调查,希望了解同性恋人群性行为状况,为行为干预提供依据。调查的目标人群是光顾某同志网站并愿意参加网络调查的所有男同性恋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情况以及性病和HIV的检测情况。
  结果显示,在“自认为感染HIV危险性”一项上,159名调查对象中47.20%认为自己可能感染HIV,1.90%认为很可能感染,31.40%认为自己不可能感染,19.50%不知道自己是否可能感染。而且,这些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专及以上占80.50%,高中占16.35%,初中以下占3.15%。159名调查对象中有21人做过HIV检测,61.60%的人知道在哪里可以进行HIV检测。
  我国卫生部门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调查则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我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而根据卫生部去年底公布的数字,我国男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这一数字要比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高将近20倍。
  为重点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今年6月,卫生部出台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特别针对同性恋等艾滋病高危人群,实施不同类型的干预措施——在同性恋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鼓励和支持以同伴教育方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同性恋者进行防治艾滋病的积极干预,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全人类负责。